- 马聪;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与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来传承和发展。本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基于学科体系构想、教学理论与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借鉴外国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强调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基础理论、技能训练和文化修养的融合。
2024年07期 No.68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吴亦桐;
现阶段,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器乐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以“民族弹拨乐之王”著称的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琵琶基础教学面向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器乐选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从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将围绕地方高校琵琶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展开论述,提出相应的可行对策,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
2024年07期 No.68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王诗泉;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承担着培养民族器乐人才的重要职责。音乐素养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作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二胡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音乐素养培养导向下开展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年07期 No.68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刘贤贤;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将德育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认真思考如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
2024年07期 No.68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来晶;
在“一生一艺”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声乐艺术》课程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和理念,将越来越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构建《声乐艺术》课程,结合奥尔夫教育理念开展《声乐艺术》课程建设,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艺术素养。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声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7期 No.68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 苏媛;
本文首先论述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接着,对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后,对当前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的策略,及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能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保障对策。
2024年07期 No.68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邢军;
作为先秦的教育典籍,《学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是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其中体现出的核心教学思想范式仍具有现代性。《学记》中所论述的教学思想范式核心体现在“豫时孙摩”四字中,而由此构建的教学体系价值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对《学记》的教学思想范式核心要素进行阐析,其次剖析了《学记》与钢琴教学融合的必要性,最后针对具体融合方向提出了详细参考,以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
2024年07期 No.68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陈晟;
指法即音乐中演奏某种弦乐器时手指运用的方法 。本文以单簧管为例,对单簧管常见指法作了介绍,继而探讨了单簧管演奏中的常见指法问题,包括手指过分用力、第四指力量薄弱、颤音时单个手指不易放松、未及时转动手腕等,并围绕指法训练提出相应对策。
2024年07期 No.68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吴蓉;夏杰;
《沂蒙山》是一部具有浓厚地域性特征、鲜明红色主题的民族歌剧。该歌剧由栾凯谱曲,王晓岭、李文绪任编剧,著名歌唱家王传亮与王丽达担任主演,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军民忠心报国、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该歌剧是一部弘扬红色沂蒙精神的优秀作品,被誉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培根铸魂之作”“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本文以剧中男主角“林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人物形象及主要唱段《爱永在》。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为后续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4年07期 No.68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 张盼盼;陈喜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一种适度感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愉悦,正如古人云:张弛之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归根结底不过两个字:适度。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思考在声乐演唱中如何把握对作品表达的适度感,尤其是对艺术歌曲在演唱中的表达,因为艺术歌曲是中国优秀的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结合而成的艺术结晶,更需要歌者准确把握演唱表达中的适度感,完美演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本文以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切入点进行探究,研究如何把握这首艺术歌曲在演唱时的适度感,为热爱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生提供理论支持,激发声乐爱好者对此类作品的喜爱。
2024年07期 No.680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 陈奕彤;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在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进入中国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在民族民间音乐及戏剧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歌剧《长征》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所创作的一部民族歌剧,《三月桃花心中开》是中国民族歌剧《长征》的经典唱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部作品的分析,感受中国歌剧特有的价值,从而对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及长征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
2024年07期 No.680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3K] - 杨洋;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因其特有的音色表现而获得广泛关注。不同的演奏技巧对音色表现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要想让钢琴的音色呈现其特有的韵味,演奏者必须在演奏中运用相应的技巧,这样才能弹奏出令人动容的绝妙作品。本文就钢琴演奏中踏板和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旨在帮助演奏者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增强音色表现效果。
2024年07期 No.68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5K] - 张蕾;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凭借独特的演奏风格与艺术魅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关于马头琴起源地的讨论,经过专家学者们的不断考究与反复论证,最终证实马头琴真正且唯一的发源地在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该地区生活着大量的蒙古族人民,在对马头琴的发展与传承工作上经过不断的革新,逐渐成为整个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但是,就目前而言,针对前郭尔罗斯马头琴的相关研究仍旧相对欠缺,现有的研究与探讨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难以有效推动马头琴的长久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民族音乐文化及马头琴做了简要介绍,然后梳理了前郭尔罗斯马头琴的发展现状及代表人物,最后总结了前郭尔罗斯马头琴的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与演奏姿势,以期对马头琴文化研究与探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4年07期 No.68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3K] - 郭欣;
声乐的肢体表现影响歌者自身歌唱技术和表演形象的构建,是展现音乐艺术魅力的直接载体。随着相关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发声已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由看不见转变为看得见。同时,相关的人体动力学与歌唱的交叉研究也说明肢体表现映射发声结果,发声结果可通过肢体表现,同时佐证了肢体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肢体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使用符合当今研究趋势,可以丰富声乐教学方式,增添声乐教学手段,完善声乐教育体系,充实教学的模式、形式和内容。
2024年07期 No.680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4K] - 王梓良;
弗朗切斯科·保罗·托斯蒂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晚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被称为“意大利艺术歌曲之王”,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有着极为高超的技巧,并且自成一派,独一无二。而《忧伤》这首歌作为托斯蒂创作的300多首艺术歌曲中的一首,风格极具代表性,且情感上比其他作品更为丰富,以致近年来深受国内外演唱者及音乐爱好者青睐。本文通过对托斯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作品谱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唱体会,分析作曲家托斯蒂的创作风格及演唱技巧,目的在于向大家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托斯蒂,同时也为能更好地演唱托斯蒂的艺术歌曲提供经验。
2024年07期 No.680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 张蕊;
本文聚焦于声乐表演中音乐分析与二度创作的融合与创新,以古诗词艺术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探讨了音乐分析与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领域中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随后通过对《江城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传统声乐表演中的独特价值。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展示了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进行二度创作,以及这种创作如何丰富和拓展了传统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文章讨论了音乐分析与二度创作相结合在当代声乐艺术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为传统音乐的现代演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传统音乐与现代表演艺术结合的理解,也为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4年07期 No.68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 徐媛媛;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曲调缠绵悠扬,在诗词与琵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出别样的火花,此曲不仅体现出琵琶艺术的传统韵味,展现出高超娴熟的琵琶弹奏技巧,也体现出作曲家对诗词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解读。文章从作品的音乐分析入手,简要论述此琵琶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与音响特征,重点从技法运用、情感表达、琵琶与钢琴声部的配合三大方面,阐述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演奏表现方式,旨在为琵琶艺术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4年07期 No.680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2K] - 许可;
《如梦令》是根据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同名词作为基础进行声乐创作的作品,其中以作曲家王超所创作的版本传唱度较高。本文将根据《如梦令》的内容创作、音乐特点、演唱方式来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大家对古诗词声乐作品《如梦令》的了解程度,并为演绎者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演唱技巧,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关注到古诗词声乐作品。
2024年07期 No.68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 宋雪;
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活动,不仅要把作词作曲家创作的谱面信息表现完整,继承艺术家前辈们留下来的艺术精华,还应在乐曲的处理与演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人艺术处理,在风格上做到古往历史与当今时代的融汇,将个人丰富的情感与体会汇入其中,让作品展现出新的生机,使音乐实践实现更高的艺术价值。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长河中最闪耀的一个明星。本文以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为例,以其词曲创作背景和曲调音乐构成为基点,结合自身演唱实践,由表及里,层层剖析,探索出一条将对古诗词歌曲的传统继承与个人创造性演绎相结合的个性化表演之路,力求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2024年07期 No.68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6K] - 赵圣光;董思彤;
音色与音质是琵琶演奏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对于琵琶演奏而言,音色与音质同等重要,掌握了音色与音质的有效控制方法便能够初步达到较为理想的琵琶演奏效果。文章从琵琶演奏中音色与音质的概念入手,简要分析音色与音质对于琵琶演奏的重要性,重点从多个方面阐述琵琶演奏中音色和音质的控制方法,旨在为琵琶演奏艺术实践提供新思路。
2024年07期 No.68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 宋琰光;
流行歌手许嵩在其职业生涯中演唱了很多首“古风歌曲”,展现出了他在“古风音乐”方面的创作与演唱喜好,同时也体现出他个人在依据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古风音乐创作方面的探索情况。本文以“天龙八部”游戏版系列音乐中的歌曲《曼陀山庄》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深厚的歌词内涵、悠远的音乐意境、轻盈的演唱风格、浓郁的文学意蕴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与浓厚文学内涵为基础的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都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特征。这类“古风音乐”也会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流行音乐作品的繁荣方面,产生更多的听众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
2024年07期 No.68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0K] - 赵明;
本文以中国古典风格艺术歌曲《花开几何》为例,在综述此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着重从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两个方面予以深入的探究。在对该曲的音乐分析上,主要从结构、旋律、调式、节奏、伴奏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级进、模进、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同宫系统调与雅乐音阶、前紧后松与变化-稳定节奏组合以及主调和声织体的运用构成了此曲的整体音乐风格特征;在演唱技术的运用上,则从气息、咬字与吐字技术、语言、润腔四个方面结合音乐表现进行了分析。
2024年07期 No.68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 陈燕;
流行音乐具有强烈的旋律线和明显的节奏,容易让人跟着哼唱,旨在吸引尽可能多的听众。同时流行音乐倾向于反映或影响当代社会文化趋势,与时尚、流行文化紧密相连,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涌现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流行音乐的发展,讨论流行音乐演唱的艺术特征,最后探究流行音乐演唱的时代价值,以便为流行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24年07期 No.68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 魏瑞琳;申咏梅;
本文通过“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中体西用”音乐教学理念、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实践以及国立音专实践,体现了以“中体西用”为原则的音乐教学体系,阐述了以“普及”为导向的美育教育转型,对近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2024年07期 No.680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 钱彤;杜迅;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和人文交流,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加深不同国家文化的沟通,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促进文化沟通。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问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新融合,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旨在探索相关音乐文化融合的创新价值,从而总结并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与建议。
2024年07期 No.680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 王亚伦;燕瑶佳;
红色歌曲是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及爱国精神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音乐类大学生作为红色歌曲的有力传播者,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艺术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对红色歌曲受众审美接受的调查,证明红色歌曲能引发受众的爱国情怀、提升政治意识、增强民族的集体认同感。近年来,红色歌曲以多种演唱形式不断涌现,从庄重严肃的进行曲风格到脍炙人口的流行曲风格,大学生对红色歌曲的传唱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音乐类大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心理接受情况,进而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
2024年07期 No.680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 王川月;
本文主要对李清照其词作风格的形成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织体进行论述,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比较作为其适配音乐的突破点,从而体现出李清照词作的柔美感以及音乐性。同时对现代作曲家将其词作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这种音乐创作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并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更深一步地探究李清照词作中所包含的音乐美感因素。
2024年07期 No.680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 李文星;
钢琴自欧洲传入我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上层社会中流传。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物质水平都随之不断提高,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更为广泛地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欣赏钢琴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家也以本土文化为基石、以听众审美喜好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让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特征越发明显与清晰。本文将根据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审美特征、创作方向等来多方面阐述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
2024年07期 No.680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5K] - 张子欣;赵少英;
海洋音乐以“海洋”为明确创作题材与主题,是海洋文化中最具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与发展海洋文化,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增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海洋音乐在和谐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中,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功能、人文教育功能、文化培养功能、激励引导等社会功能,彰显其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时代价值,以美育人,赋能国家海洋强国建设。
2024年07期 No.680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9K] - 卫正非;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音乐制作已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音源作为电脑音乐制作的核心要素,其音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本文先对电脑音乐的基本情况及音源音色的分类进行概述,再分析其在音乐制作中的优势,如丰富性、高保真性和可塑性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音源音色在音乐制作中的实际应用。
2024年07期 No.680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 刘宇宁;王磊;
具身认知理论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兴领域,强调“身体”对认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大脑、身体和环境的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沉淀,其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的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往往忽视了身体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本文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身体力行参与教学活动实践的形式,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创设场域情境、解放身体体验角色、体悟践行创作等途径提高学习者对中国传统音乐底蕴的认知程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习者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2024年07期 No.680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8K] - 岳斯怡;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态、内容和功能始终与时代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活跃在社会文化之中。当下,“00后”大学生已成为传播流行音乐的主力军和消费流行音乐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对流行音乐的审美与接受问题成了当下社会研究、美育研究和音乐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承载的价值功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引导和塑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本文主要探讨了流行音乐与“00后”大学生群体在现实中的互动状态,并对如何通过流行音乐构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立体形象、塑造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做出思辨阐释。
2024年07期 No.680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 戴乐;吴超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彰显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职业本科的音乐系或音乐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音乐人才的“摇篮”,在给学生传授音乐技艺的同时更肩负着传递、传播、传承和创造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作为职业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师,如何更好地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培养文化自信注入课堂教学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广大职教工作者们的使命与担当。基于此,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即:认知职业本科音乐教师的角色是关键、重视职业本科音乐教学的宗旨是核心、明确职业本科学生学习的初心是重点,力求能更好地完善与明确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师的工作使命与担当。
2024年07期 No.680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 - 林楚斌;钟一鸣;胡远慧;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化技术对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岭南地区古琴音乐文化为例,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促进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首先,从信息传播的变革、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改变分析了新媒体的特点与影响。接着,关注了岭南古琴音乐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分析代表性艺术家的实践案例,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古琴音乐。最后,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平衡传统与现代,以保护和发展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研究旨在为岭南古琴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2024年07期 No.680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张欢;朱佳宁;
当前高校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对音乐类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分阶段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音乐类专业型人才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究与思考,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本硕贯通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对其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模式探究,对文科类乃至音乐类探究较少。本文从音乐类专业型人才本硕贯通的意义、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音乐类专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07期 No.680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K] - 耿浩;
从注重音乐形态的分析到关注音乐行为的研究,再到深入文化构成的阐释,最终通过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以获得对“人”与族群社会的研究路径与可能性方向,是近年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目光转向和范式转换。本文拟从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认知、实践范式和成果具现三个层面阐述传统音乐研究中音乐、人与文化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2024年07期 No.680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0K] - 张嘉芪;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活动,是人类情感与思维的载体,饱含人类无穷的智慧与丰富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音响”或其他形式来定义音乐的存在方式,却忽视了音乐与身体的关系。人是创造音乐的主体,音乐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从音乐的身体属性出发,探究音乐与身体间的诸多联系,寻找音乐存在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2024年07期 No.680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