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

访问量:50830

教授专栏

  • 林石城与吉林大学琵琶学科建设

    杨淑芳;

    2001年吉林大学组建艺术学院,林石城被聘为琵琶梯队教师,为艺术学院琵琶学科建设撰写教学大纲、申报吉林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编著出版《琵琶的训练与演奏》,使艺术学院延续浦东派琵琶教学之路传授后学,从无到有,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琵琶学子,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琵琶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弥补高校琵琶教材空白,建立完善了高等音乐院校琵琶教材体系。林石城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却把通过实践积于一生的宝贵经验留给了我们,《琵琶的训练与演奏》是珍贵的琵琶文化遗产它将世代相传。

    2021年05期 No.650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扬州清曲与扬剧的比较研究

    邵萍;

    扬剧在19世纪诞生于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扬州,是江淮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兴盛于扬州、上海等地区,扬剧在清代的花鼓戏、香火戏、乱弹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小调、道情等地方音乐,与扬州清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对扬剧和扬州清曲的唱腔、及扬剧与扬州清曲的曲牌、扬剧与清曲的表演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采访了扬剧民间艺人,对扬州地方音乐的现状等作出实际研究。

    2021年05期 No.650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疫情下的钢琴即兴伴奏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柱;

    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线上教学,因其有海量的资源和传播便利的特点,相比线下教学更能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如何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来进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旨在与同行们商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21年05期 No.65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中俄跨界族群鄂伦春音乐研究

    包明德;王宝松;

    中俄鄂伦春同宗同源,跨界而居。中俄鄂伦春音乐相比较,前者保留相对完整、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较小,音乐文化呈现出原生性特征;后者受其北方多民族文化影响较大,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性与变异性特征。中国研究者以局内人(音乐学家)居多,俄罗斯主要是文化学者为主体。目前中俄鄂伦春族群音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间音乐中民歌形态、文本、互文性、流变的理论研究,歌舞艺术、宗教仪式音乐、萨满鼓的原生性(鼓语)、舞台表演音乐民族志研究。跨界族群音乐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文化阐释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联动频繁,中俄跨界鄂伦春音乐研究有助于学理发展,推进全球性音乐文化一体化体系的建构。

    2021年05期 No.650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博士论坛

  • 价值取向一致性原则下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的整合探析

    赵青;

    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的高校教育的实践中,不同课程的整合与改革是专业教育中需要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改革的主要方式。本文以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为例,探究这两门音乐专业课程融合中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意义,并以就这两门课程具体的融合方式展开探讨与研究。从课程目标与价值取向一致性的原则探析西音史与音乐欣赏整合的可行性,并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整合策略。力求实现音乐知识的复合与联动,希望解决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相互独立而引发的专业知识的"孤岛"问题。从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提出了新的思路。

    2021年05期 No.65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广陵琴派琴乐传承特征探究

    苏侨;

    广陵琴派肇始于清顺治年间,至今已绵延三百余年,因其明晰连贯的传人谱系与稳定完备的琴谱系统著称于江苏诸古琴流派之中。本文聚焦于广陵琴派数百年沿革的历时性视角,从琴人构成、组织形态等方面归纳总结其琴乐传承特征,以期对广陵琴派的历史梳理与当代琴派的传承发展有所启示与思考。

    2021年05期 No.650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课堂中的应用

    张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当代高师音乐教育提供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课堂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有助于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其与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1年05期 No.650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音乐美学

  • 音乐美学系统与美育实践模式研究

    何雨梦;

    本文根据音乐美学课程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从音乐美学的层次性、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角度讨论了音乐美学系统理论,对音乐的关系美、层次美、动态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音乐美育系统学课程的基本框架。研究表明,音乐审美系统学是将音乐美学的哲学思维扩展到系统思维,代表了新时代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审美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

    2021年05期 No.65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音乐胶囊”之美育功效——读《蔡元培美育论集》

    刘娟;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他认为音乐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音乐教育是达成美育目标的路径之一,因而提出音乐美育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特点、功能以及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美育理论基础。本文将以"音乐胶囊"为喻,对包含在美育范畴中的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从道德理论思想、素质教育观念和情感培养三个维度讨论音乐美育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的功能与益处。

    2021年05期 No.65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音乐教育研究

  •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实践

    马琳;

    随着我国大力提倡社会多元化发展,秉着包容和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社会生存理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被大众接受与认可,并且许多少数民族音乐被广为流传,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身影,这不仅能够丰富社会层次感,更能为单调的社会添砖加瓦,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感。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组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且促进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传播,反过来,高校音乐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为我国乐坛带来新内容,二者的融合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起源和独有特性作出分析,并重点阐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教育实践的战略方针与所在意义。

    2021年05期 No.650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冯丹;

    在全球化时代中,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正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正不断地提升对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对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发展民族音乐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责任,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精髓也是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篇文章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当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同时为民族音乐更好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2021年05期 No.65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研究

    何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一向被看作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当今素质教育形势下的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为研究课题,通过对高师即兴伴奏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改革举措两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如何使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并提出有效改革发展的建议。

    2021年05期 No.65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以儿童领域为例

    刘森;

    音乐治疗这门跨学科的专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例如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特殊儿童等,音乐治疗师根据其需求设置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缓解消极情绪,抒发情感,提高患者的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本文以探索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差异为切入点,根据当下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与音乐教育结合,以儿童领域为例,提供新的思考和理论基础,为音乐治疗在儿童领域中的教育与临床应用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纵深发展提供可能性。

    2021年05期 No.65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王钰涵;

    本文首先介绍红色音乐文化本质特点,其次阐述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最后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音乐文化的应用,希望红色音乐文化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2021年05期 No.65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红色歌剧排演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付光琪;匡传英;

    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至关重要,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在高校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传播方式上仍有许多有待创新的地方。笔者在本文就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红色歌剧排演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高校中进行红色歌剧排练与传播展开讨论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021年05期 No.65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于倩;

    系统梳理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存在的现状问题,对于当前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调查问卷中,主要采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从认知态度、学习经历、评价等级等层面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存在的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思路与对策建议。

    2021年05期 No.65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视奏能力的培养

    方圆;

    钢琴视奏并不是只出现在西方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并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现象,它是学习钢琴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音乐素养。然而,钢琴视奏在国内钢琴教学中经常被忽视。在英国教学体系中,视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常每学期有固定的学习快速视奏的课程,会定期举办视奏的考试与比赛。本文拟结合在英学习经历和高校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综合探究如何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视奏能力。

    2021年05期 No.65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 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的渗透

    曹国军;

    本文对国内音乐教育界所借鉴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反思,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渗入非音乐课堂"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前者主要论及音乐学科内部的跨文化之难;后者则聚焦于如何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非音乐课堂的渗透。将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转化为生命中的"文化向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

    2021年05期 No.65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民族音乐研究

  • 琵琶曲《秦俑》演奏分析

    张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有了更高的追求。新时代的现代音乐相比较于传统的音乐来说,个性格更加鲜明,具有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冲击。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为现代音乐终究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琵琶曲《秦俑》为主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自身演奏经验和所搜集的学术文献,对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在音色处理上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刘德海先生的琵琶作品,了解刘德海先生丰富又多彩的精神世界,以表达对老先生深深地缅怀。

    2021年05期 No.65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逯也萍;

    人民音乐家聂耳一生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其作品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昂扬的战斗精神,影响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聂耳与音乐道路上影响他最为深刻的几位人物之间的故事,还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走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音乐家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21年05期 No.65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论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的传播

    杨璐一;

    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传播对于创新民族音乐传播形式,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民族音乐传播效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到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尤其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广泛呼吁宣扬民族文化的当下,积极将新媒体应用到民族音乐传播体系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传播分析,旨在为实现科学化的传播,形成良好的传播模式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2021年05期 No.65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以湖南省为例

    左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2021年05期 No.65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贾增辉;王娅琦;

    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是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至今仍在承传的古乐种活态音乐形式之一。我们应尽快探究出一套有关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不断地追溯和延续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为青州八角鼓和挫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传播经验。向全社会准确、全面、生动、有效地介绍我们青州的传统音乐文化,告诉全社会为什么讲我们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独特的。

    2021年05期 No.65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新疆少数民族民歌分析——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为例

    贾姝君;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丰富多样,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目的性与即兴性、理性地演唱和感性地演唱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设计。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编著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册中出现的部分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为主要材料,将深入分析如何认知并演唱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从而使演唱者在演唱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依托,同时使听众在欣赏时保持较高的兴趣。笔者的结论是:在进行中国民歌演唱时,演唱的目的性与即兴性是相辅相成的,理性地演唱和感性地演唱是相互作用的。

    2021年05期 No.65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民族元素在小提琴作品中的运用

    林诗斌;

    国内的小提琴作曲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经常将传统民乐、器乐、民歌以及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等作为重要的借鉴对象。民族元素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民歌、小调以及乐器演奏技法等与小提琴创作之间形成深入的融合。本文主要研究在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中如何运用民歌、戏曲、传统器乐等民族元素。

    2021年05期 No.650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民间乐班音乐文化研究——以皖北民间乐班为例

    孟庆馨;

    中国民间乐班历史悠久,音乐文化特色丰富,皖北的民间乐班是其典型代表。本文从应用环境、乐队编制、演出风格、常用乐器四个方面分析皖北民间乐班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曲目来源和音乐风格来剖析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最后阐释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在人生仪式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上的意义。

    2021年05期 No.65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艺术形式调查

    邓婷婷;

    烟墩大鼓是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的传统打击乐器,主要分布在灵山县烟墩镇、平南镇、沙平镇及相邻的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烟墩大鼓制作技艺精巧,形状高大厚实,演奏方法独特,鼓韵铿锵有力,是灵山县民众用于祭祀、娱乐、体育竞技等民间民俗活动的传统乐器。它在形成沿革、传统手工技艺、鼓声特点、情感表现、打鼓步骤、节奏表现、演奏形式等方面极富魅力与特色。

    2021年05期 No.65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外国音乐研究

作曲技术理论

  • 艾夫斯《黑暗中的中央公园》主题材料分析

    银慧军;

    《黑暗中的中央公园》是艾夫斯早期代表管弦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艾夫斯"开放性"的创作观念。本文从音高与节奏组织的角度分析该作品核心主题材料所呈现的组织规律,同时探索该主题材料所蕴藏的象征意涵。

    2021年05期 No.650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斯韦林克《回声幻想曲》复调技法研究

    曹军;

    复调的初步形成主要在法国、意大利和德奥,但是让复调发展最完善,对后世技法影响最大的还是德奥。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北德管风琴宗师斯韦林克为管风琴创作了大量的托塔卡与复调曲,同时他也完美的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法。斯韦标克《回声幻想曲》的创作最先为管风琴引入了复调中的"利切卡尔"可谓是赋格曲的初探,对"赋格"体裁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如此,其复调技法的先进性也影响了后世一大批作曲家。其作品《回声幻想曲》中的复调技法是很多当代复调技法的雏形,对后世复调技法的发展具有标杆式意义。

    2021年05期 No.650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论彝族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钢琴伴奏编配

    刘华清;刘岑;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不同民族、地域和题材的民歌所体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不尽相同。钢琴伴奏编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综合的众多钢琴演奏技法与作曲理论知识使得其运用广泛,并促使我国的许多单声部民歌走向专业化、艺术化。本文以广西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伴奏编配为例(林凯版),由此管窥中国民歌钢琴伴奏编配的民族化特点。

    2021年05期 No.650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表演艺术研究

  • 民族音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演唱技巧分析

    崔欣阳;

    民族音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是人民群众接触最多且较容易接受的音乐类型,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影视歌曲大部分都具有旋律流畅和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在社会中极易被传唱流行起来。本文在研究许多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的基础上,对影视歌曲的来源、传播和影响概况、创作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影视歌曲的演唱技巧,以期有所帮助。

    2021年05期 No.650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意义及演唱特点

    蔡勉;

    笔者主持研究的武汉音乐学院教研资助项目"20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研究音乐会"于2017年11月25日在武汉音乐学院黄钟音乐厅完成。作品选取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针对本科学生的声乐教学,以提高学生作品演唱的能力为目的,从演唱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关于课题的探讨,并从题材内容与歌唱技巧的统一、作品技巧与表现的统一、音乐表情性与演唱技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表达出笔者在教学及演唱方面的见解。

    2021年05期 No.650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培养

    丁大水;

    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钢琴艺术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服务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进行钢琴演奏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演奏水平,并且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技巧,在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中,完成一次状态良好的演出。本文从钢琴演奏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更好地提出加强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具有实践意义。

    2021年05期 No.650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的路径

    张举政;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种实用性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第一,介绍钢琴即兴伴奏的实用性价值;第二,探讨和弦配置以及伴奏音型的结构;第三,从伴奏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提升伴奏者的艺术素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得出,要建立在实用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钢琴基本功、和声、曲式、正谱分析、伴奏实践及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才能够对伴奏者的即兴伴奏水平、艺术素养带来长足的进步。

    2021年05期 No.65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 复调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以《巴赫创意曲集》为例

    关珺琼;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著名的复调大师,他所创作的《巴赫创意曲集》是钢琴演奏者学习复调音乐一般都会弹奏的作品。《巴赫创意曲集》原本是巴赫为他儿子们练习所创作的,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钢琴演奏者关于复调音乐学习的教材,目的是防止钢琴爱好者对枯燥的手指练习心生厌烦。本文首先介绍复调音乐的几种类型。其次,简述巴赫《创意曲集》的创作背景,并以《二部创意曲》为例进行分类。再次,以《创意曲集》中的两首作品为例进行演奏与教学分析。最后,总结复调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创意曲集》对复调音乐训练的重要意义。

    2021年05期 No.650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车尔尼740第二课琶音快速跑动的技术训练方法

    李嘉懿;

    卡尔·车尔尼是奥地利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练习曲,涵盖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多个技巧,车尔尼的练习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钢琴教育界所公认的效果最好、技巧最全面的练习曲教学课程。车尔尼740练习曲是使用范围较广、教学效果较好的练习曲之一,第二课是针对琶音专门的技巧练习课程。其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钢琴演奏者的琶音演奏技巧进行训练,也对钢琴演奏者的音乐感知力、音乐思维力进行训练,有助于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能力。

    2021年05期 No.65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中国钢琴改编曲艺术特征及其演奏风格探析

    康若诚;

    中国钢琴改编曲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自从钢琴演奏进入到我国,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就没有停止过,其中,对民间歌曲、爱国歌曲、民族乐曲以及歌舞剧配乐的改编使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另外,在我国钢琴改编曲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衍生出了在改编中体现传统音乐标题性、在改编中体现传统乐曲的线型思维、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以及编曲结构突破束缚的艺术特征,并形成了应用五声调式、调整演奏节奏、构建新时代音乐审美的演出风格,使我国钢琴改编曲的艺术内涵得到了更多的充实,从而迎来了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以及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高潮。

    2021年05期 No.650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处理

    张轶夫;

    在我们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对于触键和音色方面所提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学了好几年钢琴都没有听说过关于触键和音色的任何知识。尤其是初级阶段,更是常常出现老师把学生引到不同程度的轻重控制就是所谓的音色这一误区中。触键方法经常被被完全地忽视掉,因为很多人害怕不同方式的触键很有可能会"破坏"手型,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与启蒙阶段所要求的用手指指尖弹奏产生矛盾。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已经有能力弹奏较为优美的曲目时,却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弹奏出的效果总是很一般。这就是因为没有通过正确的、不同的触键方式弹奏出最适合曲目本身的音色。

    2021年05期 No.650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技法与情感把握

    王舒;

    提及西北风格的琵琶作品,《渭水情》当属典范。乐曲采用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基本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情感细腻,柔中带刚,表现力丰富,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三秦故土的思念之情。琵琶曲《渭水情》在演奏中左右手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决定着整曲的风格及韵味。本文立足于本曲左右手主要演奏技法,分别从右手弹奏技法中轮指的应用、剔的应用以及左手按弦技法中泛音、吟、打、推拉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琵琶曲《渭水情》的情感把握。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能为更多的弹奏者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将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运用到琵琶学习中。

    2021年05期 No.650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河南筝曲《汉江韵》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

    王明瑶;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属于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几代传人不断地创作与发扬,现在已经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曲目风格多样、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古筝有九大流派,其中河南筝派没有南方筝派的优雅婉约,但曲风高昂明亮,特色鲜明,演奏技法也是高超且独特,代表曲目则为《汉江韵》。听到了这首曲子,就想到了河南人质朴、豪放、粗犷、正直的形象,使人深深地沉浸在其中。本文主要分析《汉江韵》这部作品,以左右手演奏技巧的处理为主线,介绍其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2021年05期 No.650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二胡演奏与教学中背谱能力的培养

    顾昂扬;

    文章就背谱问题展开,首先说明背谱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在二胡演奏和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训练及减少脱谱演奏的失误,以提高二胡整体的演奏水平。

    2021年05期 No.650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音乐作品

舞蹈艺术

  • 从舞蹈中观“艺”与“道”——以《流浪者之歌》为例

    吕沂宏;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需要,它蕴含着人类世代的记忆,记录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永恒。那"道"更是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艺"以灵魂。本文将以《流浪者之歌》为例,从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观"艺",从意境的营造观"道",以及"艺"与"道"共振之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体会舞蹈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相融交织,浑化一体。惊叹在舞蹈舞台上所建造的新世界,引你我共同品味中国文化之大美。

    2021年05期 No.650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自我筋膜放松在舞蹈科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曹兴;高娟敏;

    近年来,舞蹈科学训练一词成为舞蹈界广为人传的热门词汇,自我筋膜放松作为舞蹈训练中先进且科学的辅助训练方法之一,被广大专业人士推广和普及。舞蹈基础训练以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为重任,尽管舞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改变,训练体系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各类科学的辅助训练被舞蹈人士或多或少的运用,但要求舞者拥有精益完美的舞艺时却忽视了超负荷、高强度的训练带给舞者机能方面的疲劳。鉴于自我筋膜放松对舞者的重要性,本文中笔者厘清了自我筋膜放松和舞蹈科学训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舞蹈科学训练中自我筋膜放松的意义和方法,探究了自我筋膜放松对舞者的作用,望使更多舞者了解并应用此种训练方法有效保护身体机能、缓解筋膜疲劳以延长舞蹈寿命。

    2021年05期 No.650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西周乐舞的传播机制及当代价值研究

    包艺;相宁;

    西周乐舞是华夏文明的传播符号之一,它集合"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于一体,与礼制相互配合,相互运转,共同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内涵。乐舞传播的关键在于"人",而礼乐的协同运作中也同样突出了对人的情感。西周乐舞以其特有的传播机制与"礼"一起,将社会各阶层凝聚起来,传承中华文化,实现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以及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2021年05期 No.650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河北省博野县“花鼓落子”的舞蹈本体研究

    王鑫苗;曹海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勘察与整理对于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血脉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渊源中所产生的共鸣所在,也是人类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花鼓落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阐述河北博野县"花鼓落子"的动作特征、舞蹈构图以及道具服饰进行统一的整理归纳,加深"花鼓落子"艺术形式的认知,为这少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05期 No.650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硕士园地

  • 新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的多维建构研究

    欧树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流行歌曲在词曲创作上出现了很多变化和特点。相较于20世纪,在歌词、旋律和配器上都有了创新与突破,歌词具有朴实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旋律出现了以中国风和民族风为主导的音乐风格,配器形成了西洋范和民族风为特色的艺术风貌。这三个层面建构了新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多重特征和多元化特色。

    2021年05期 No.650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扬琴独奏曲《春》引发的现代扬琴艺术思考

    冯净扬;

    扬琴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它于明末清初传入我国,距今传入我国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不断发展与研究,扬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乐器。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清脆、音量宏大、表现力极其丰富,可以独奏或伴奏,也可以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当中,是民族乐队中不能缺少的一种重要乐器。古代诗人曾用"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等诗句赞美春天。在扬琴的音乐作品中,也有歌颂春天景象的优秀作品,本文以扬琴独奏作品《春》为研究对象,对扬琴作品的创作及演奏进行分析。

    2021年05期 No.650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离散音乐:多元音乐教育的新内容

    卢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离散(diaspora)现象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多元音乐教育已不再能够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世界所有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而应当适时地看到在文化交融的潮流下,离散音乐乃是多元音乐教育内容的延伸。同时,离散音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不能归入按文化区划分的教学体系中,而应当"自立门户"。首先,作为跨文化交流产生的音乐,它与传统音乐不同。其次,它也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现代化样貌,原因有三:1.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2.施动者的态度不同;3.在教学实践中所具备的价值不同。最后,因其自身产生的时间、特点和形式区别于传统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但它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将其作为自成一体的特殊存在是最合适的选择。此外,藉助阿帕杜莱的"景观"理论,我们可分别从技术景观、传媒景观、经济景观、意识形态景观、人口景观这五个方面分析将离散音乐纳入多元音乐教育的益处及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作。

    2021年05期 No.650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论歌剧《军中女郎》的女性主义萌芽

    贾思程;

    歌剧《军中女郎》创作产生于"女性主义萌芽"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歌剧的符号化传播表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回顾其蕴含的思想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女性主义发展、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与要求。

    2021年05期 No.650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音乐学写作之“引路灯”——听韩锺恩教授讲座有感

    程旭;

    2020年10月20日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有幸聆听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的讲座——《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讨论》。本次讲座主要针对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规范指导与研讨。讲座内容由引言、写作程序及相关音乐学写作的若干问题三部分构成。笔者对本次讲座感受颇深,因此依照教授的讲解、讨论结构写作此心得。

    2021年05期 No.650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学术论坛

  • 五行音乐疗法系统中“五音”外的“音”五行属性研究

    李京泽;程瑶;苏筱璇;

    本文继五行音乐疗法系统理论的原有研究,依据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对"五音"(宫、商、角、徴、羽)外的"音"五行属性进行推论,认为存在"五音"外的"音"为单一五行属性,以及"五音"外的"音"为多种五行属性两种情况,并对之进行探讨。提出调式的"遮掩"效应观点,并指出在五行音乐疗法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2021年05期 No.650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美育中智能钢琴教育的适应人群与模式思考

    邬珅;杜婕;董婧辉;

    钢琴教学作为美育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丰富我们社会生活的同时,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影响到我们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5G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基于网速更快的前提下,实现万物互联的思想,让钢琴教育联网在今天变为可能。对于智能钢琴的运用,以THE ONE智能钢琴和卡罗德·云上钢琴项目为例,讨论这一新兴教育形式对传统美育注入的新能量,浅谈从出现给予新式音乐教育丰富的内涵,到教学实践过程展现全新的业态思维。以市面上智能钢琴主要功能进行介绍,除了耳目一新的同时,笔者通过揭示当下智能钢琴中不适应问题和其优势之处,就适应人群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思考提供交流和借鉴。

    2021年05期 No.650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论沈阳市古典声乐音乐会中红色歌曲的曲目选择

    石尧尧;

    在大部分沈阳市古典声乐作品音乐会中,具有更强专业性的中外文歌曲更符合时代需求,红色歌曲更为人所熟悉和接受,二者在比例分配上总是显得不够协调。如何使其比例分配更加合理,首先就要对红色歌曲的本质属性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知。而沈阳市的古典声乐市场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就必须在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上坚持专业性与传播性兼顾的原则,要保证二者的平衡。

    2021年05期 No.650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国产动画电影的配乐技巧与民族元素展现——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杜沄;

    于2019年7月26日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给广大电影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和不小惊喜,这部影片也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成为2019年暑期档的一部现象级佳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电影中的配乐功不可没,运用类型与人物的变化转换、过程紧扣场景主题、中国民族乐同西方乐融合的技巧,很好地展现了我国民族元素,体现了独特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2021年05期 No.650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碎片化追剧心态与音乐剧入圈传播

    李子豫;

    随着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推出和运用,碎片化观剧正在快速流行起来。从倍速观剧、解说式看剧到当下的碎片化追剧,观众的观剧速度一直在提速,追剧方式越来越随意,伪观众的惯性刷行为正在模糊和透支艺术的品质和价值,对集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剧现代化传播具有实践性启示。如何在碎片化追剧心态下坚守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音乐剧艺术特质,是音乐剧人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2021年05期 No.650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窦学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拉开了新一轮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序幕。新课标强调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音乐鉴赏教学作为高中音乐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音乐鉴赏教学始终备受冷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本文在分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积极探索,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高中音乐教学实效。

    2021年05期 No.650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融华夏之文明 创国乐之新韵——由《玄奘西行》引发的民族器乐体裁发展的新思考

    李武学;翟庆玲;陈友强;

    "民族器乐剧"作为以传统乐器演绎传统文化并从传统器乐中衍生而来的新型器乐体裁,不仅吸收了多种艺术表演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显现出艺术跨界融合的兴起之势。近年来,大部分民族器乐剧作品选择传统神话或历史故事为题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多维视角去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民族器乐剧体裁创作的优势所在。然而,民族器乐剧远不能局限于此。在当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民族器乐剧又能做出何种突破,是现今传统民族音乐发展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该体裁的相关及拓展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在理论概括的基础上,以该体裁的标志性作品《玄奘西行》为例,通过对作品内各乐章的演奏形式及乐曲风格进行多维角度分析,探索民族器乐剧在当今发展中的新路径。

    2021年05期 No.650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重构

    张俊梅;

    何为核心素养,这种教育背景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哪些影响?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有的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有哪些缺陷,为何要重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对于人才的能力有内在的规定性。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按照能力重构的策略与方法,重新审视能力构成,可以不断健全完善应用性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

    2021年05期 No.650 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下载本期数据